产品中心
中国“贱卖”技术?价值7亿的盾构机为何在中国只要2500万不到
来源:贝博app体育下载安装 发布时间:2024-07-10 02:31:43更可气的是,进口的盾构机不仅昂贵无比,性能还严重不佳,常常会出现故障。若发生问题,外国厂商的修理费也是天价——
在当时,外国企业对盾构机这一关键技术拥有垄断地位,中国被动挨打且无可奈何。这促使我国从根本上重视自主研发的重要性,拉开了国产盾构机的序幕。
2002年,中国铁路工程装备集团组建了一支盾构机攻关小组。这支队伍由18名年轻工程师组成,他们大多是90后刚从学校走出的学子,对盾构机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
从无到有,从零开始。想要真正掌握盾构机的设计理念和生产的基本工艺,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小组不得不地一点点突破重围。
最初几年,他们尝试与国外企业合作生产,想要熟悉工艺流程。然而,这条路却处处受阻。有一次,德国企业公然出售他们明知存在1000多处错误的图纸,还要价高达每天1万美金的指导费。
面对无理诘难和蛮横挑衅,这支年轻的队伍哪怕吃了再多苦头,也咬牙下定决心自主攻关。他们四处求教,查阅大量资料,勤做实践,循序渐进地将盾构机的构造理念、操作流程一点点领悟了过来。
终于,在2008年盾构机中铁一号首次在天津地铁3号线工程中成功应用,标志着国产盾构机初具雏形。
第一,相比于德国、瑞士等老牌企业,国产盾构机缺乏全球知名度,难以获得市场认可。
第二,国内在关键零部件领域仍存在短板,部分核心传感器等仍需进口。这给了外国对手可乘之机——他们故意在零件上做手脚,或是将中国列入技术禁运黑名单,予以严厉的技术封锁。
第三,虽然攻克了核心工艺,但国内在盾构机整体理论储备和工艺创新上,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面对重重困难,中国决心一鼓作气,在盾构机领域展开新的大规模攻关行动。号召国内多家骨干企业同时启动技术攻关,形成协同效应,扬长避短、集中火力。
几年的努力终获丰硕成果,中国在多个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不仅赶超了国外同行,且价格还更加廉价。比如,中国一台盾构机卖2500万美元,而外国同种类型的产品的价格高达7亿美元!
2012年,国产盾构机终于在成都地铁项目上一战成名,开启了国内市场的替代大潮。在那之后,中国盾构机产品走出国门,迅速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
获得国内市场的成功,只是中国盾构机发展道路的一个新起点。更宏伟的目标,是要在全球市场一决高下,向世界展现中国制造的实力!
2012年,中国盾构机第一次远渡重洋,在马来西亚的一个地铁项目上出色施工,迅速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很快,慢慢的变多国家开始向中国订购盾构机,像土耳其、印度、新加坡、黎巴嫩、葡萄牙等国家都纷纷成为中国盾构机的客户。
这标志着中国盾构机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认可,真正的完成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出击的逆袭!
甚至在2014年,中国盾构机干脆逆流而上,登陆了欧洲——也就是盾构机这一技术的发祥地。法国人最早提出了盾构理念,结果现在也成了中国盾构机的客户,实在是具有某种讽刺意味。
到了2022年,中国慢慢的变成了全球盾构机产量最大的国家,占据全球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多家中国企业如中铁装备、北方重工、中交天和等,更是成为了全球盾构机制造的领军者。
中国的崛起之路,能够说是中华民族工业实力的一个缩影。走过被人遗忘、被人贬低、被外国企业剥削的阶段,最终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决心完成了弯道超车。
这不只是技术成果,更蕴含了一种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永不言败。只要下定决心,任何高山对于中国人来说都不够高,任何技术对于中国人来说都不够难!
在创下辉煌战绩的同时,中国盾构机也因为定价策略饱受诟病。2500万美元的低价,被认为是在贱卖技术,赚取被动利润。
的确,与其他几个国家7亿美元的高价相比,中国盾构机的价格低令人咋舌。但这背后,其实另有深意。
这是规模化生产所致。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盾构机制造国,也是最大的消费国。近30年,全球大部分商业隧道都由中国人建设,大量订单使得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以此来降低了单位成本。
低价战略有利于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形成规模效应。订单越多,制造产能就越强,资金投入就越多,相应的核心技术储备就越雄厚,从而形成正向循环。
中国盾构机产业的终极目标是通过低价策略,实现全产业链的升级。只有在市场占有率足够高的情况下,才能拥有持续性的创新动力,逐步的提升附加值,最终形成核心竞争力。
中国盾构机之所以贱卖,是在通过短期利润的放弃,换取长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保证。这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战略选择,是为了赢得未来而投资现在。
顺应这一趋势,中国盾构机企业正在进行产业升级,例如引进先进智能化控制管理系统、尝试和AI系统对接等。这些战略布局,必将为中国盾构机插上更强的翅膀,助力它在全球制高点上遥遥领先。
纵观中国盾构机产业的发展历史,关键就在于从外国的压制和剥削中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虽然一路走来困难重重,但科技第一线的前辈们,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工程师们的执着追求,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根本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