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机是一种用于隧道施工的大型机械设备,它可以在地下挖掘出一个圆形的空间,同时安装预制的隧道管片,形成一个完整的隧道。
盾构机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了隧道工程的质量、效率和安全性,因此被誉为“地下巨龙”,对于我国山地建设来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庞然大物。
在2006年时,我国因技术问题,只能从国外引进了一百三十台进口盾构机,价格更是达到了夸张的七亿元。
如今我国的盾构机在技术上已完成突破,但是却因价格定为3000万不到引起各国的争论,这其中又是为何呢?
盾构机的发明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当时英国工程师布鲁内尔为了修建伦敦地铁而设计了一种手动的盾构机。
随着科技的进步,盾构机也持续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从手动到电动,从单圆盾到复合盾,从刀盘式到泥水式,从常压到高压,从土压平衡到液压支撑。
从直线行驶到曲线行驶,从单线隧道到双线隧道,从小直径到大直径……如今,盾构机慢慢的变成了了一种高度集成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现代化工程机械。
盾构机的制造和使用是一项高门槛、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行业,全球能够自主设计和制造盾构机的国家并不多,主要有德国、日本、中国等。
其中,德国和日本是盾构机技术的领导者和先驱者,他们拥有多年的经验和优势,生产出了许多世界级的盾构机产品。
而中国是盾构机技术的后来者和追赶者,但也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突破,生产出了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盾构机产品。
那么,在这样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中,中国的盾构机究竟有多强?它们在国内外市场上的表现如何?它们是不是真的被“贱卖”了?
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制的盾构机诞生于1988年,由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隧道)设计和制造。
这台盾构机是一台直径为3.2米、重量为80吨、功率为400千瓦、采用刀盘式开挖方式、适用于软土层施工的常压土压平衡式单圆盾构机。
“中国中铁1号”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开始了自主研发和制造盾构机的历程,然而,在当时,中国的盾构机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中国的盾构机主要依赖于国外的技术引进和合作,从国外购买或引进了一批盾构机,用于国内的隧道工程。
这些盾构机大多数来源于德国的赫伦克内希特公司(简称Herrenknecht)和日本的三菱重工、日立造船、川崎重工等公司。
这些公司都是盾构机行业的领军企业,有着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为中国的隧道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同时,中国也没放弃自主创新的努力,中国的盾构机企业在吸收和消化国外技术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自主研发和改进,慢慢地提高了盾构机的性能和质量,适应了国内不同地质条件和工程需求。
中国的盾构机从单圆盾发展到复合盾,从刀盘式发展到泥水式,从常压发展到高压,从土压平衡发展到液压支撑,从直线行驶发展到曲线行驶。
从单线隧道发展到双线隧道,从小直径发展到大直径……中国的盾构机在规模、速度、精度、智能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在中国盾构机企业中,上海隧道无疑是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一家,上海隧道是中国最早从事盾构机研制和制造的企业,也是中国最大的盾构机生产基地。
上海隧道拥有一支专业的开发团队,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拥有完善的生产、检测、试验设施,拥有丰富的施工经验和服务能力。
上海隧道已经生产了近400台各类盾构机,这中间还包括世界上最大直径(15.43米)的泥水平衡复合盾、“神舟”系列高压气体泥水平衡复合盾、“魔方”系列曲线行驶复合盾等多个创新产品,上海隧道慢慢的变成了了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具竞争力与影响力的盾构机企业之一。
除了上海隧道之外,中国还有一些其他优秀的盾构机企业,如中铁隧道集团、中铁科工集团、中铁装备集团、中交二公局、中交四公局、中交八公局、中交十六公局、中交十九公局等。
这些企业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不一样和规模的盾构机领域都有着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慢慢的变成了了世界上最大的盾构机生产国和使用国,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中国共有约2000台各类盾构机在运行或储备中,占全球总量的近60%。
中国每年生产约200台新型盾构机,占全球总量的近70%,中国每年完成约1000公里左右的隧道施工长度,占全球总量的近80%,可以说,中国慢慢的变成了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隧道王国”
中国的盾构机不仅在国内市场上表现出色,也在国际市场上展现了强大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中国的盾构机已经出口到了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五大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了许多重大的隧道工程,赢得了国际客户的认可和赞誉。
中国的盾构机出口历史可以追溯到1999年,当时上海隧道向印度尼西亚出口了一台直径为6.28米的泥水平衡复合盾,这是中国第一次向国外出口盾构机。
此后,随着中国盾构机技术的逐步的提升和国际市场需求的一直增长,中国盾构机出口量也逐年增加,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中国共向国外出口了约300台各类盾构机,占全球总量的近20%。
中国的盾构机出口国家和地区主要遍布三十多个国家,业务十分普遍,因价格原因获得了许多国家的青睐。
这些国家和地区涵盖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环境条件,对盾构机的技术方面的要求和服务水平都有着较高的标准。
中国的盾构机参与了许多有代表性与影响力的隧道工程,如新加坡地铁工程(直径6.28米)、马来西亚双威隧道工程(直径13.2米)、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海峡隧道工程(直径13.7米)、俄罗斯莫斯科地铁工程(直径6.56米)等。
这些工程都是各自国家和地区的重点项目,对盾构机的性能和质量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中国的盾构机在这些工程中展现了优异的施工效果和稳定的运作时的状态,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市场的信任和尊重。
中国的盾构机不仅出口了产品,也输出了技术和服务,中国的盾构机企业在向国外出口盾构机的同时,也向国外提供了完善的技术上的支持和售后服务,包括设计咨询、现场指导、人员培训、设备维修、配件供应等。
中国的盾构机企业还与国外的客户和合作伙伴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和推广新型盾构机技术和产品。
共同探索和解决隧道施工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和挑战,共同提升和完善盾构机行业的标准和规范。中国的盾构机企业慢慢的变成了了国际隧道建设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
技术封锁对于大国来说一直是常用手段,在盾构机这样的领域,我国也是被他国封锁过。
在当时我国急需盾构机的帮助,但由于经济刚刚恢复并不能快速地建造起相应的工具,只得向国外购买。
在得知一台机器需要7亿元时,一时间也是让我国哑口无言,但建设不等人,拖一天就是对我国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只得硬着头皮向国外开口。
毕竟我国的国土面积虽然非常庞大,但大部分都是山地,平原地区的比例并不高,而且在山区工作,困难重重只是其一,安全风险隐患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所以对这个价格也是能咬碎牙往肚子里咽,并且还不包括后续的维修费和安装费,这就是技术领域被封锁所造成的困境。
机器买回来以后确实很好用,但不知为何很快便出了问题,在1977年修建秦岭隧道时便发生了意外。
而我国对盾构机并不了解,更何况这是由国外建造,对结构更是一头雾水,无法独立维修,只能找德国工程师帮忙。
但前面说过,购买盾构机的费用是不包含维修费的,德国狮子大开口要价600-800欧元每小时的天价。
眼看这个维修项目只能一拖再拖,只能答应这个天价维修,最让我们感到愤怒的是,当德国工程师维修时,他们拉起一条警戒线。
将所有中国面孔,不属于他们带来的人全部隔离开来,不允许其他人靠近半步,防止技术被泄露。
他们维修好后得意洋洋,甚至表示再给中国一百年的时间,中国也无法造出自己的盾构机,本来我国就一直在忍气吞声,支付维修费还要承受这等侮辱。
于是2002年,一支由18个年轻人组成的“逐梦之队”便悄然组成,为的就是让中国在技术领域能够挺直脊背,再也不会被他国封锁。
通过一次次的观察和对比,在项目结束后的没日没夜的观摩下,我们实现了从零到一的蜕变,参数、零件、数据等全都是这些人日夜不休的努力。
历经六年时间的努力,我国终于打破了技术封锁,拥有了自己的盾构机,打破了德国羞辱的话语,更是将地表的沉降稳定在三毫米,大获成功。
我国立刻投入研究,进行大批量的建造,最后定价为2500万左右,更为复杂一些的在5000万元左右。
对比其他几个国家的价格,已经算是十分低廉,但这并不表示我国的盾构机材料不行或是技术不行,通过与其他几个国家的盾构机对比。
我国的盾构机不仅速度很快,误差也非常低,有着实际案例的对比,其他几个国家对我国的盾构机自然心动不已。
对于已经长期被垄断的项目,只有另辟蹊径才能踏出一条属于自身个人的路,盾构机便是这样,这么多年来一直被西方国家垄断,所以才有对我国的技术羞辱。
而如今在我国已经有着成熟的技术下,拓展市场才是重中之重,对于早已成熟的国家,价格战往往是最优选择。
在技术相同的情况下,低廉的价格就成为了主要的吸睛方式,并且这么些年来我国对外一直以和平为主,还从不插手他国内政,能够说是个完美的合作国家。
所以降低价格,迅速在国际上站稳脚跟,这就是我们的战略,只有将他们的垄断行为瓦解,才能拥有属于我们的一席之地。
在2020年,我国自主研发的一千台盾构机问世,迅速将百分之九十的市场占有率揽入怀中,实现了五大洲的全覆盖。
就连许多和中国不对付的国家,也不得已低头向我国购买盾构机,为我国挣足了面子,将7亿元的时代彻底打破,将垄断行为彻底抹杀。
对于技术而言,领先很重要,我国在这些年的发展中,体会到了许多技术被卡脖子的心酸,但我国从不言败,奋力向前便是我们遵循的信念。
从7亿元到3000万,从没有头绪到建造起我国自己的盾构机,从德国大放厥词声称我们一百年都造不出自己的盾构机,我们只用了六年。
其中的心酸我们从不吐露,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向世界证明,狂风巨浪只会让我们更为坚定。无论什么困难,给予我们时间,中国都会以任何方式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