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来自各行各业的代表委员将齐聚北京,共商国是、共谋发展。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充分体现驻豫全国人大代表、住豫全国政协委员履职风采,大河财立方于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继续推出“两会财经访谈”系列报道,特邀代表、委员讲述新征程路上的新期待,讲好财经故事,汇聚两会声音,奋力奏响“现代化豫出彩”的河南强音。
同时,今年“两会财经访谈”立足中原,放眼全国,汇聚更多财经领域的代表委员声音,感知发展脉动,讲好中国故事。
法国当地时间2月26日14时,伴随着刀盘旋转与破岩的轰鸣声,中铁装备研制的“中铁777号”盾构机刀盘顺利破壁而出,成功助力法国巴黎地铁16号线全线贯通。这是中国盾构机在全球的又一次“打卡”。
盾构机,被称为“工程机械之王”,是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在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基础设施建设中扮演着“钢铁穿山甲”的角色。随着国内20多年的探索与开发,国产盾构机逐渐走到世界前列,成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一张闪亮的名片。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中铁工业总工程师兼中铁装备首席专家王杜娟围绕制造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带来了两个建议,一是关于加强专利保护,促进专利维权的建议;二是关于推动工程机械行业老旧设备淘汰退出的建议。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产权保护则是高水平推动科技生产力转化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国内科学技术创新氛围日渐浓厚,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受到重视,如何更好保护知识产权,备受企业、科研院所以及科研人员关注。
在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王杜娟重点围绕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提出建议。
在王杜娟看来,目前工程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主要存在“维权难”和“转换难”两大问题。
王杜娟表示,在“维权难”方面,由于大型复杂机械设备的结构较为复杂、生产周期较长,因此当企业研发的技术被窃取后,往往诉讼周期也较长。这就导致部分案件有极大几率会出现还未开庭审理,侵权产品工程已经竣工或干完多个工程的现象。原告企业则可能面临“赢了官司,输了市场”“赢了官司,赔了效益”等尴尬局面。这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严重打击了企业发明创造及专利维权的积极性。
在“转换难”方面,目前很多高校知识产权仅用来支撑科研成果验收、各类奖项评选等,存在转化率普遍较低的问题。如一些行业知识产权转化率长期不到5%,全球平均转化率为10%,因此急需提升知识产权转化率以更好支撑自主创新。
针对以上问题,王杜娟建议,一是在知识产权案件的实际审判中,更多地根据举证能力,灵活分配举证责任,适当缩短专利侵权案件审理周期,降低专利维权的时间成本及市场损失,使大家“愿创新、能维权”。
二是建议部分高校实施知识产权转化收益等制度调研分析,将其好的做法在高校和高新技术公司进行推广,比如实际产权人认定制度、收益制度可以以效益提成逐年提取进行更加可行的规定等,并逐步制度化甚至后续修法时写入法条。
此外,随着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渐严峻,大量老旧工程机械装备存在能耗高、对环境造成污染等问题,今年王杜娟就推动工程机械行业老旧设备淘汰退出也提出建议。她建议多部门可以联合建立工程机械排放和使用年数的限制标准,完善在役工程机械备案登记制度,对存量工程机械进行分级和分类,并出台相应的规定,对不满足相关标准的老旧设备做逐步淘汰。
2024年1月,中铁装备研制的世界最大断面组合式矩形盾构顶管机“大禹·掘进号”在深圳地铁12号线二期沙三站顺利完成双线掘进任务。
据了解,这座宽11.29米、高13.55米的矩形顶管机是目前世界上开挖面积最大的矩形盾构顶管机。
“这项工程开了世界上首次成功采用超大断面机械暗挖地铁车站施工的先河,对于城市地铁车站建设工法具有革命性意义。”王杜娟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
伴随着制造技术、实施工程技术等系统创新,有着“地下蛟龙”之称的盾构机不仅能用于地铁隧道掘进,而且能穿山越海,让地下工程建设中很多看起来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
“现在的盾构机不仅能横着打,还能竖着打,不仅仅可以大倾角爬坡,还能小转弯像蚯蚓一样掘进,而且正不断朝着智能化、无人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王杜娟说。
“作为产业链的‘链长’,中铁装备一方面积极发挥‘链长’企业牵引带动作用,围绕盾构产业链、供应链,精准布局创新链,携手上下游近千家合作伙伴开展盾构核心部件技术协同创新;另一方面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开展盾构基础理论研究及共性技术探讨研究,形成包括政府、优势高校院所、产业上下游企业在内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王杜娟说。
据王杜娟介绍,通过协同创新,目前中铁装备依次突破了盾构主轴承、密封、变频器等一系列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将盾构机零部件国产化率一步步提高到90%以上。
公开资料显示,中铁装备是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子公司,专门干隧道掘进机(盾构机和TBM)研发制造和技术服务。2009年,中国中铁为快速推进盾构产业化步伐,于当年12月正式挂牌成立中铁隧道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现为中铁装备),拉开中国盾构产业化的序幕。
如今,中铁装备不仅做到了国内盾构机行业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还承担着盾构机出海的使命担当,让“民族的”日益成为“世界的”。
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创新,中铁装备完成了行业“追赶者”“并跑者”到部分“领跑者”角色的转变,国产盾构机已成为中国制造出海的闪亮名片。
作为中铁装备的首席专家,王杜娟已深耕盾构机领域20余年,见证了我国盾构机行业的发展历史,主持设计的盾构设备有1500余台。
2008年,王杜娟带领团队研发出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中国中铁1号。2012年,国产盾构机首次出口马来西亚,此后国产盾构机便频繁在全球亮相,目前已在意大利、波兰、新加坡、德国等地区投入使用。
据王杜娟介绍,截至2023年底,我国盾构机占全球市场占有率的七成,其中中铁装备的盾构机产销量连续六年居世界第一。截至目前,中铁盾构订单已经超1600台,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在欧洲成为中国品牌的代言。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创新,一方面要在基础研究上加大力度,另一方面要在信息化、智能化、新型破岩方式等前沿技术上加快脚步,抢占世界掘进机技术制高点,推动装备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在世界隧道建设中贡献更多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王杜娟表示。